《淨化謎蹤》-當愛情的永恆遇上正義的大哉問

這本書挑在七月出版,實在是非常應景。閱讀當下,我也癱在空調壞掉的房間受高溫摧殘;汗如雨下,指尖翻掠書頁,謹慎避移髮稍滴落的汗水,耳聽老舊風扇的嗡嗡聲……開書不到一秒,立即栽入序幕中排山倒海而來的熱浪,心情隨同被害人發病起舞,愈趨瘋狂。暑熱囂張到令人發狂犯罪?我完全感同身受。要不是手上有本好書按捺情緒,我的腦子大概也要隨溫度高升,沸騰爆炸了。書中那些熱到以為自己抓狂的被害人,我同情你!

雖然對受害者寄予同情,但受害者本身因為死前神經系統衰竭失去理智並出現暴力行為,亦成為加害者。發病時展現的暴力之瘋狂,令死傷者慘不忍睹。不只首起死亡事件使卓哈特因公受傷,隨著病毒感染電偵科探員,繼起的暴力事件也將依芙小隊長置於拯救警界同袍的生死關頭。攻堅完畢之後又出現另一起雷同的殺人命案,警方不得不正視此次連續命案的行兇手法:竟是透過電腦病毒還是另有玄機?但是作者絲毫不讓讀者有思考喘息的機會,立刻安排兇殺組織「淨化會」發表對眾宣言,措辭振振有理地宣稱他們是司法漏洞的補救者,所求所為皆是為民除害。迫使政府與警方必須立即在媒體上有所回應,造就下一波劇情:正邪雙方人馬的組織形象戰。劇情緊湊一氣呵成,毫不拖泥帶水。依芙小隊長除了要偵察辦案,又被推上鎂光燈代言警政形象,又要關心身處電擊槍攻擊後遺症而半身癱瘓的同僚,和因此士氣低迷的調查小組大家庭,還要抓時間和若奇培(ㄐㄧㄡ)養(ㄔㄢˊ)感(ㄈㄢ)情(ㄍㄨㄣˇ)。只能說小隊長比牛仔還忙啊,連妙麗看了都想借時光沙漏給她了呢!

正義的思辨

不過閱讀此書時,其實我的心情一直受依芙的內心戲影響,非常地嚴肅。看到小隊長一面要出外勤勘察兇案現場,一面又要打理內務:梳理藏於大筆資料內的線索、搜查可疑名單、決策分析、向組內開會做小組報告、向上頭長官開會報告、與市府媒體部的跨部門會議職權械鬥,噢,還有無所不在的文書報告;如此沒日沒夜的操勞,直讓我連想起近日台灣呼聲漸高的警察過勞議題。不過本書最嚴肅的議題,個人認為是關於「正義」的思考。

行兇組織「凈化會」的背景成因與行兇動機,與漫畫《死亡筆記本》主角的價值觀不謀而合:掌握某種權力可以主宰生命存亡時,便以個人或少數群體的價值觀透過某種程序,挑選被害人謀殺。首波被害人名單正是那些法律無法定罪的有罪之人,而行兇團體自稱殺人動機居然是「為民除害」。這樣的組織,在大眾眼中何罪之有呢?依芙覺得他們有罪,斬釘截鐵地肯定。而替已死亡的被害人伸張正義,迅速將加害者歸拿到案,則是她執法人員天經地義的職業使命。但是當被謀殺死亡的被害者,本身也是其他許多未定案罪刑的加害者時,「殺人償罪」的定義似乎掉入了道德陷阱,而眾人皆不自覺。尤其當身邊同事及自己的伴侶都不同情受害者又同時參與專案調查小組時,正義與道德與辦安專業三者間的界線定義,在依芙內心劇烈動搖。而讀者的心思,也隨著依芙不停地質疑,一同審視自我對於正義的本質、法治精神的堅持。隨著書中創造一個又一個尖銳的道德與正義難題,讀者像書中主角一樣,不斷向自己拋出一個又一個疑問,不斷思考尋求每一題盡善盡美的答案。作者透過巧妙的劇情安排,讓讀者隨著自問自答,不知不覺地深入更複雜的哲學問題認真思考。

為民除害的非官方組織,真的是完全正面或代表光明正義嗎?

到底是必須臣服一個明知有漏洞的司法體制,還是去相信一個跳脫前者直接制裁逃脫法網漏洞罪人的組織?在大眾忿怒亟須找尋出口的當下,是否會有人去思考,是前者餵養出後者,還是後者坐大後會反過來吞噬前者呢?

如果團體中的眾人覺得某一部份團體或依某種特徵篩選出來的某一群人(這特徵可以是種族、性別、身家收入、法律前科、或他所做過的事),因為其所作為以普世道德觀來看,實在罪該萬死,這樣就能超越法律,將他們以法律並未規定的死法處死嗎?

在(可能成立的)甲案擁有眾多被害者的加害者,如今卻成為乙案的被害者,那他們的被害者權利,會有多少人關心呢?尤其是這些人早已死透,才來公告大眾他們的死訊和生前惡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又有多少人會對乙案加害者產生嚴厲的道德批判呢?
如果大眾對於乙案加害者應承擔的法律制裁毫不關心,甚至一面倒戈,稱讚叫好,那麼選票來自於人民的政府要員是否會因此受民粹影響,運用影響力改變警方辦案重點呢?
如果大眾對於乙案加害者應承擔的法律制裁毫不關心,那代表人民執法的警察是否也不必維護甲案加害者在乙案中應獲得的正義(破獲乙案,使乙案加害者接受司法審判)了呢?

最後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我們不是讀者,拿走書中的全知觀點,資訊來源只剩下政府方與對立組織方在媒體戰場的交鋒現況,和網路社交平台上,被肉搜爆料的被害者私生活八卦時(曾被提告但未被判刑,的確只能算八卦),我們有辦法抽絲剝繭,拿掉個人偏見、社會標籤,分辨以上事件,替社會前景做出公平正義的選擇嗎?

總總疑問如上所示,本書中段我其實看得很糾結。腦中一面深入依芙內心的掙扎之外,一面將最近幾件台灣發生的重大社會案件加入為書中案件的對比對象,虛構劇情與現實案件對照,不停地思考正義的本質、正義與司法與公平的多面關係、法制的基礎核心精神,諸如此類哲學議題。

經過去年太陽花學運直到最近一直處於爭議的課綱微調,我想大家應該對「程序正義」一詞並不陌生,幾乎到達只要某議題有「黑箱」嫌疑,就有團體或個人展開「程序正義」四字大旗,與之對抗。對於依芙堅持的「正義」信念,沈寂幾天反覆思考後,個人認為她的信念所指即為司法方面的程序正義,正當法律程序[1],的堅持與維護。她誓言將兇手歸拿到案,並且加快腳步追緝兇手;一是為了減少下一位受害者(哪怕他是位於社會底層,普世道德感中眾人皆認為的人渣),二是將死亡受害者遲來的「正當法律程序」,以逮補兇手使其進入司法審判的方式,補償歸還給受害者。她無法忍受任何人的「司法程序正義」,因民粹而導致黑箱,因為她是維護正義的最前線人員。

我無法不自問:當「正當法律程序」對上「民粹」,我們有辦法保持思路清醒,明辨是非,分辨自己到底是身處哪方人馬的「民粹」之中嗎?

依芙對於「罪與罰在法律上應是一碼歸一碼審判」的邏輯認知,讓她突破了「擁有眾多受害者的受害者,是否也該得到屬於他們的正義?」一問的道德盲點,顯示出個人對於法制精神的貫徹。而她也在每次重大案件中,不停地質疑自己所代表的法律層面是否偏差。她對於正義的某些個人看法,已經深深內化到個人價值觀,成為個人信仰,甚至不惜以個人生命與警察生涯捍衛保護之。我想整齣案件看下來,每位讀者應該都能認定,依芙無疑是個非常敬業的警察。

科幻迷與推理魂

但相對於本書引起嚴肅哲學思考的另一面,故事背景設定為西元2050s而延伸而來的科幻部份則常令我思考雀躍,讓想像力無限延伸,並與現況條件激戰辯論書中「透過電腦使生物死亡」的可行性,以及是否有天將來可成真?這部份我一直看得津津有味。

那到底「電腦病毒感染生物」是否有可能存在呢?

雖然沒什麼資安專業,但身處資訊業,多少對電腦運作架構有比一般使用者還多一點的了解。電腦病毒之所以會被命名(或共識)為「病毒」,是因為在設計它如何運作於電腦中時,就是摹仿生物界病毒寄宿於生物體中的行為方式:例如電腦病毒製造者將電腦病毒程式碼安插於正常檔案程式碼內的某區段,在使用者不知情的狀況下複製該檔案時,就會連帶也將有問題的程式碼區段複製一次,可將此行為視作「電腦病毒隨著寄主檔案繁衍」。「電腦病毒繁衍」的行為,完全由使用者產生,而非創造者本身;生物界病毒則是在進入宿主之時,將自己的病毒外殼留在寄主體外,並偷偷把自己的DNA(或RNA)嵌和進寄主的DNA,當寄主如常進行DNA複製時,就會順帶複製病毒的DNA(或RNA),然後命令寄主替自己製造病毒外殼,將外殼與DNA組裝起來後,即完成繁殖,產生更多病毒。所以生物病毒繁殖的過程中,也都沒有「動到自己的手」,完全倚賴寄主細胞自主的生理循環。所以電腦病毒,一開始大概就是依尋病毒的生物原理作為設計靈感,被實作出來的一種程式[2]。不只電腦病毒為仿生設計,電腦科學中還有很多借鏡生物科學來解決問題的作法,例如基因演算法、類神經網路等等,從命名中即可窺見向生物科學界致意。

簡易了解電腦病毒的運作原理後,很容易就能了解:以現今科技來說,電腦病毒是無法「感染」人類大腦的,因為兩者的生存環境並不相同:一個要靠硬體位元數儲存,一個要藉活的細胞繁衍。

那麼以生物科學角度切入,探討這個問題如何:
書中某頁提到受害者使用電腦後,可能感染某種腦神經病毒,這有可能嗎?

因為我的生物知識只停留在高中,還逐年銳減,於是就找了些資料:「腦部感染病毒」這件事是存在的!其實就是所謂的腦炎[3],就是老一輩流傳已久,「發燒會燒壞腦、人變ㄆㄚ呆」背後的主要可能病因。但以現存科技來看,電腦不可能透過聲光影響,將生物病毒「隔空傳送」並突破生物免疫防線感染給使用者的腦部,甚至退一萬步來說,聲光目前還無法用來傳遞單純的物質呢!如果有朝一日科技進步,將能透過聲光傳送物質,也許透過電腦傳送有毒物質會是最先出現的謀殺手段吧?而以電子通訊手法來傳染散佈生物病毒的作法,則可能要出現在更久以後的將來。

因為已有「電腦病毒不可能感染生物」的背景知識,所以這頁莫理思說過的很多話,都被我下意識跳掉了(喂)。是以個人閱讀推理時傾向:1.藉由滑鼠鍵盤傳播的接觸感染,例如時有耳聞的「打網咖得菜花」。但這樣就要派人去散佈病源體,提高辦案曝光風險,而且這選項也隨著劇情展開而刪除。2.電腦透過聲光感染人類的,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生物病毒,而是其他某種機制使腦部異常,導致情緒不安,出現攻擊性行為。例如1997年不就出現「觀看皮卡丘影片導致癲癇」的集體案例嗎[4]?可見聲光效果的確可以在短時間內影響人的健康。但如果是造成細胞自體病變,那就比較接近癌症致死。不過癌症這理由,已經在這頁第一行就被莫理思給否決了。所以綜合以上對此案科技行兇可行性的探究,可以得知:若有不法份子想效法書中行兇手法殺人,可能真的要等到2059年或更久了(笑)。

既然是未來小說,展現一下科技未來感是必定的。如書中的聲控電腦、可視訊的通訊裝置,幾乎現在市面上都有相對應的成功商品問世,如Siri、手機視訊,等等。不過……光碟片存資料?現在都用隨身碟或隨身硬碟了吧?就在此時我才注意到原文的出版年份:2002年。以一部十多年前的小說來說,本書預測的科技發展方向,大多很準確。有些書中事物也還沒出現,例如跨星球旅行、更完善的語音人機互動AI、或用「嘴巴說說」寫程式(天啊這就真的成為名符其實的嘴砲工程師了耶XD我看到書中這段一直狂笑)!不過如果出新版改寫,裡面很多科技產品大概都會直接替換成智慧型手機。但是也許不用等改版,因為新系列一直出啊!害我很想往新的續集閱讀;2015年的小隊長他們到底用什麼新科技在辦案?世界觀有劇烈變動嗎?又會出現更多被用來犯案的科技嗎?又很想往前作閱讀;依芙到底如何和若奇相識相戀?依芙過去的祕密又是如何?潛意識犯案是怎麼回事?書中纏纏繞繞的配角們有互相參與的又是哪幾本書的案件呢?

顯然羅曼史迷妹模式都還沒上身,身為科幻迷的那部份的我無疑掉入了大坑。(問題是,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科幻迷。)

人性情感亙古不變

會追溯本書寫作的時空背景,乃是因為硬體科技會隨著時間而淘汰,但人性在光陰洪流的淘洗中,依然愈見光采。將人性感情封存於文字,藉此抵抗時空長存下來,我想這就是文學的本質。這也是《謎蹤系列》這套參雜科幻特色的未來小說歷經十年後,依然有出版價值的原因。

雖然依芙與若奇的感情戲在這本書裡比重很少,但是兩人偷得閒空相處時,那舉手投足間的無聲默契還是常常閃瞎讀者。光抱著情人,連臉都沒看到,就能滲透對方此時的內心戲,並與之回應。這種喬段妳說瞎不瞎!?超瞎、讀者的眼瞎!若是沒類似經驗,我也不相信情人間存在心電感應這種事。那真的是要長期相處、持續付出關心,才有可能出現的心靈互動啊!難怪這對情侶可以走得如此之遠,在真實世界戀愛了十年之久。概因諾拉將婚後情感處理得非常細膩。如前言提問過:依芙有股以生命與工作生涯維護的正義信仰。但價值觀愈堅定,遇上伴侶意見相左而產生的對立立場也愈發尖銳不安。夫妻間多半會降低在該領域碰撞的機率,以此避免感情爭執,因為爭執總是讓雙方感到受傷害。而正義價值觀這種形而上的理念,離生活作息、柴米油鹽太遠,直接影響日常情感交流的情形非常少。因此諾拉便安排了一個短期相處環境,讓依芙與若奇在職場上有所交集,無法閃躲兩人理念價值觀歧異又必須共事的問題。而這小倆口如何解套?又如何聯手解決破案疑點,將殺人集團揪出,繩之以法呢?

答案盡在書裡。

順帶一提,這集由花園小精靈輪值。他們到底養了幾種小精靈啊?

 

註:本篇文章為出版社公關書閱後心得

 

[1]「正當法律程序」 一詞是參考維基百科所選用。 我不是法律專業,無法判斷該名詞是否為通用譯名,或我本身即對此詞有認知錯誤。
程序正義 –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8%8B%E5%BA%8F%E6%AD%A3%E4%B9%89
正當法律程序 –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A3%E7%95%B6%E6%B3%95%E5%BE%8B%E7%A8...

[2] 電腦病毒 學術工作 段落 –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AE%A1%E7%AE%97%E6%9C%BA%E7%97%85%E6%A...

[3] 腦炎 –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4%91%E7%82%8E


[4]【科學史上的今天】12/16——3D 龍事件
http://history.pansci.tw/post/105316339670/12-16-3d-3d

相關文案: 
部落格分類: